絮博客第一篇:像轻絮一样记录技术与生活

寒烟似雪
10月4日发布 /正在检测是否收录...

AI摘要

絮博客首篇,作者以“轻絮”为喻,记录搭建博客的初衷:收纳技术小感悟与生活碎片。分享选域名、配服务器、调伪静态等幕后趣事,未来将发布前端柔和技巧、低门槛工具、治愈代码及技术随笔,打造有温度的轻絮收集站。

絮博客的第一篇:像轻絮一样,开始记录吧

大家好呀~这里是絮博客(FluffBlog)的第一篇文章!

为什么要搭这个博客?

其实想法很简单:总觉得平时捣鼓技术、发现有趣工具时,那些“轻量级的感悟”没地方放。

比如前几天研究Typecho的伪静态配置,折腾了半小时突然“通了”,那种小成就感,想找个地方记下来;又或者看到某个开源项目的设计特别“治愈”,想分享给同样喜欢“软技术”(不硬核、有温度的技术内容)的朋友……

“絮”这个字很符合我想表达的感觉——不像硬核技术文档那样厚重,更像轻絮一样,是细碎但真实的技术或生活碎片,所以就有了“絮博客”。

搭建过程的小碎碎念

从选域名(最终定了FluffBlog.cn,是不是读起来软乎乎的?),到配置服务器、调整Typecho的伪静态规则(现在链接终于变成/category/xxx/这样清爽的样子了!),再到设计logo时反复调整线条的柔和感……每一步都像在摆弄一团轻絮,慢慢把形状捋顺。

印象最深的是配置robots.txt和站点地图,原来这些“幕后规则”能让搜索引擎更懂我的博客,就像给轻絮找了个顺风的方向,能飘到更多人眼前~

未来想分享什么?

没有太严格的规划,大概会是这些“轻量级”的内容:

  • 前端里那些“让界面更柔和”的小技巧(比如CSS渐变、字体搭配);
  • 各种“低门槛但好用”的工具推荐(最近在试新的Markdown编辑器,有心得会分享);
  • 源码里那些“读起来很舒服”的设计(开源项目的结构、简洁的代码片段);
  • 还有偶尔的“技术随笔”——比如某个深夜和bug对峙的小趣事。

总之,希望这里能成为一个“轻絮收集站”,不管是我的,还是未来愿意和我交流的朋友的,都能在这里轻轻落下~

如果你也喜欢这种“不硬核、有温度”的技术/生活记录,欢迎常来~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 1 分享 收藏
评论 抢沙发
OωO
取消 登录评论
SSL